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0014304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201.87KB
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docx
《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地铁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1车站监控量测
1.1明挖车站
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地下工程施
工中,对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围护结构以及基坑工程进行监控量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挖车站施工以基坑工程做为主监控对象,根据工程进展及其特殊要求建立管理基准值,将量测结果及时处理分析,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从而使设计、施工更加符合工程的实际条件,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
1.1.1主要监控量测项目
施工时,对交通影响较大的车站,必须尽早与交管部门协调,取得施工认可。
本次方案按照招标文件、初勘地质资料拟定,施工阶段根据施工图设计、详勘地质资料进一步优化。
工程实施开始前,组织测量资源再次核实地面、地下既有管线情况,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及保护。
施工中对基坑周围的自然环境、地下水位、围护结构位移、边坡土体顶部位移、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与裂缝、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基坑周围主要设施(包括市政管线)进行监测。
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发现问题时立即采取多种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预备应急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工监测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观测及时,应有完整的观测记录和观测报告。
监测手段应以仪器观测为主,仪器观测和目测调查相结合。
1.1.2施工监测点布置及检测频率
施工阶段拟定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如表5.1-1。
表5.1-1测点布置与监测频率要求
序号
监测
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上端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30mm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2
土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m
3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
20~30m一个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围护结构后和嵌固段围护结构前
施工期间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每侧布置两个,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5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天两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25mm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6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20~30m一个
7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支撑端部或中部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按规范的规定设计值控制
间隔20~30米设置
8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
沿管线轴向和桁架上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
9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
沿管线轴向
两天一次,直至管线恢复为止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置
10
围护结构主筋应力
围护结构计算弯矩最大处钢筋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30~40m一个
11
主体结构钢筋应力
结构底、中、顶板、侧墙受力钢筋
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沿车站纵向40~50m一组
12
周边建筑变形、沉降
基坑外30m范围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三天一次
满足规范要求
1.1.3主要监控量测项目方法
1.1.3.1地表的沉降监测
1.1.3.1.1沉降点埋设及埋设点结构设计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
局部特殊地段将根据实际情况拟将地表下沉点在车站主体周围30米范围内每10米布设一组地表沉降观测点,地下管线测点结合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对受施工影响较大的管线采取挖出后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
测点采用顶端磨平直径为φ18的钢筋打入地面下50厘米,低于地面5厘米,并同混凝土路面隔离。
基点需选责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通视良好的地方。
基点不应少于2个,以便进行联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1.3.1.2监测频率:
正常测量频率1~2次/天。
1.1.3.2围护结构监测
1.1.3.2.1使用仪器
采用全站仪、经纬仪及收敛仪对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1.1.3.2.2布点要求
依据设计图纸中明确要求的地表监测点布置进行布点。
特殊地段(如挖深段、地质较差段、TBM井、盾构井区等)沿明挖基坑周围每横向轴线位置在冠梁上设水平位移观测点(围护结构的每个拐角必须设点)。
基坑开挖前,标记桩顶位移控制线。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各点的数值进行监测。
基坑开挖后,监测桩顶、钢支撑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断面的水平收敛。
1.1.3.2.3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后、临时支撑前后、下中大雨后均需测量,正常测量频率为1次/1天。
1.1.3.3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基坑开挖后在周围土压力的作用下,基坑可能回弹,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基坑隆起的监测工作。
具体做法如下:
隆起监测点设置在沿基坑中央及基坑1/4距离的位置上,监测点每50米一个,并在基坑外选设水准点及定位点;隆起测设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法,高程误差不大于1毫米,在观测点位置预埋隆起观测标。
基坑隆起观测次数≥3次:
第一次在基坑开挖刚到底,第二次在坑底成型后,第三次在浇注结构底板混凝土之前。
1.1.3.4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观测主要是了解在车站明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以及施工降水对工程带来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位观测井点布设在基坑围护结构外侧运输道路与建筑红线之间,在降水井影响半径边界附近,共计布8个水位观测点。
根据本标段的具体情况,布置地下水位观测点。
观测点井孔采用旋转钻机成孔,为满足监测需要,井管口径选择60毫米,井孔采用钢套管或塑料硬管护壁,井深达预测的最大下降水位以下2~3米。
水位监测方法:
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测量。
在降水开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统一时间联测静水位,统一编号、量测基准点。
地下水位的观测频率:
观测井孔的观测时间间隔应分别采用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以后每隔12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降水工程结束。
前后两次观测水位差<50毫米时,可跳过下一时间间隔,直到降水工程结束。
1.1.3.5土体(围岩)应力监测
仪器设备:
采用钢弦式土、水压力计及频率接收仪。
仪器安装:
土压盒安装,首先制作钢筋骨架,将土压力计绑扎于骨架上,再使用勘探用钻机成孔后,将骨架垂直下入孔中放于设计标高,土压盒安在迎土一侧,然后将电缆线引至地面保护好。
测定方法:
在安装前,采集各点的土、水压力初始值。
并根据施工进度,对土压力计数值进行采集。
监测频率:
土方开挖后第1周每天1次,以后测量频率为每周1次。
数据处理:
每次测量数据得到土压力数值,并汇总成水土压力变化曲线。
1.1.3.6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主要是监测由于基坑开挖而导致的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情况,本标段监测点根据明挖车站设计要求布置图进行布点,实际施工阶段进行进一步勘察,补充额外的及特殊的测点。
监测频率一般应为一天观测一次,如果沉降比较明显,则应为1~2小时观测一次。
对于历史较久房屋,先请房屋鉴定部门对房屋的破损等级进行鉴定,然后再进行其观测。
1.1.3.7周边建筑物的倾斜及裂缝
建筑物的倾斜观测主要是针对附近比较高耸的楼体进行倾斜观测,其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直线法进行观测。
具体方法是在基坑影响范围外确定一地面点,将全站仪架设于此,在被监测建筑物上确定一条纵向边,用全站仪监测纵向边,纵向边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楼体的变化。
如当建筑物出现裂缝时,在裂缝处涂沫石膏,观测石膏裂缝的变化情况。
观测点的埋设:
在建筑物顶部及底部垂直面用砂浆抹平100×100毫米的平滑面,在面上作出明显标志作为观测点。
量测设备:
经纬仪、铟钢尺,量测精度+1毫米。
监测方法:
施工时通过上部观测点向下投点得到同一垂直视准面的点,与原测点比较得出位移量。
1.1.3.8周围重要管线的调查与监测
进场后立即进行周边管线详细调查,确定需要保护的管线即时状况。
根据施工的进度和影响程度,对保护的管线进行沉降、移位等观测其变化情况,再行具体安排监测的频率与监测部位,并建立专项管理台帐。
1.2暗挖车站
1.2.1施工监测的目的
施工过程要对周边重要的建(构)筑物、地面沉降及结构自身的受力、变形进行跟踪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及时根据施工监测结果对施工步骤及支护参数进行调整,做到安全可靠防患于未然。
1.2.2施工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暗挖车站施工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暗挖车站施工监控量测见图5.1-1(附后)。
1.2.3监控量测的方法
1.2.3.1地质及支护观察
开挖工作面地质描述,含围岩岩性、岩质、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是否有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
方法:
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作地质素描,结合探孔情况对地质进行预测。
观察开挖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和喷混凝土表面裂纹状况,结合变形监测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的可靠性。
1.2.3.2拱顶下沉
拱顶下沉与净空收敛量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
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及两侧埋设收敛预埋钩,埋设同周边收敛量测。
然后在预埋钩上缠绕胶布,再在胶布上粘贴全站仪反射贴片。
1.2.3.3隧道净空收敛
净空变形(收敛)位移量测是最基本的主要量测项目之一,断面布设的间距为:
Ⅳ类及以上围岩不小于40米;Ⅲ类围岩为不小于20米;Ⅱ类围岩应小于20米。
围岩变化处适当加密,在各类围岩的起始地段增设1~2对。
当发生较大涌水时,Ⅱ、Ⅲ类围岩量测断面的间距缩小至5~10米。
各测点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米,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读数。
初读数在开始后12小时内读取,最迟不超过24小时,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初期变形值得读数。
测点布置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
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
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1.2.3.4地表沉降
一是基准点埋设,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且尽量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
基准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同时应至少埋设两个基点,以便互相校核。
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
在坚硬的道路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路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基准点可示现场情况使用施工单位或其它已有的精密水准点。
二是地表沉降点埋设,埋设时先用工程水钻打穿硬化面形成一个直径为150,深度600左右的孔,然后打入φ18螺纹钢筋,钢筋顶部打磨圆滑,且顶面不得超出马路平面,随后用细砂填实,同时设置保护套和盖板。
1.2.3.5地下管线沉降
隧道开挖对地下管线产生影响,防止地下管线开裂,在地下管线上沿管线5~10米布置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
观测频率根据距开挖面距离1~2天观测一次。
1.2.3.6周围建筑物沉降及倾斜
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对建筑物沉降及倾斜进行观测,测点布置于垂直于开挖方向的墙上,根据距开挖断面的距离,在1~2天内检测一次。
1.2.3.7地下水位监测
降水会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及周围地表的下沉,为了了解其下沉情况,采用水位管、地下水位仪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测点沿降水方向5~10米布设,施工时1~2天进行一次观测。
1.2.3.8地表质点爆破振动监测
爆破振动监测主要采用振动测试仪、拾振器(或测振仪配合传感器)、记录器(包括计时器)、计算机等组成的振动测试系统,振动测试仪、拾振器可以直接耦合,也可以采用前置放大器或衰减电阻进行耦合。
量测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控制。
爆破振动监测的测点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保证结构本体的安全而设置的测点,沿结构纵向布设,即在靠近工作面已开挖并支护过的结构上按照一定间距布设测点,通过监测其爆破振动速度来判定结构本体的稳定性;另一种为了保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而设置的测点,在工程附近的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布设测点,重点监测地面与房屋上质点的振动情况。
每个测点上布置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传感器。
爆破振动监测与施工进展同步、实时反映。
爆破振动监测规范化操作程序遵照如下步骤:
一是按爆破震动监测要求选定测点,安放传感器及测振仪。
二是按爆破震动监测要求统一设定测振仪工作状态:
工作频带、本次记录时间(即设置本次记录首末页)、单/多次记录、内/外启动记录、有线/无线电遥控等。
三是现场负责人通知所有人员按时撤离现场。
四是现场负责人本人(或命令指定的专职操作人)在爆破前若干分钟遥控打开所有测振仪电源,使之处于正式记录等待状态;在爆破前1~3s内(或与引爆同时)启动正式记录。
五是爆破完毕,现场负责人宣布解除警报,在延迟一定时间后,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取回传感器测振仪。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
1.2.3.9地层分层沉降
一是测点布设,分层沉降监测的分层标采用磁环式,一孔可以埋设多标,磁环数量可视地层分布而定,也可等间距设置。
埋设磁环的方法是在沉降管下孔前将磁环按设计距离埋设在导管上,磁环之间可利用沉降管外接头进行隔离,成孔后将带磁环的沉降管插入孔内,磁环在接头处遇阻后被迫随导管送至设计标高,然后将沉降管向上拔起1米,这样可使磁环在上、下各1米范围内移动时不受阻,然后用细砂在导管和孔壁之间进行填充至管口标高。
二是量测方法,磁环式分层标监测时应先用水准仪测出沉降管的管口高程,然后将分层沉降仪的探头缓缓放入沉降管中,当接收仪发生蜂鸣或指针偏转最大时,就是磁环的位置,自上而下依次逐点测出孔内各磁环至管口的距离,换算出各点的高程。
1.2.3.10围岩内部变形
一是测点布设,隧道每一量测断面布设3-5组测点。
二是仪器设备,多点位移使用4点钻孔伸长计进行量测。
它由四个钻孔锚头、四根量测钢丝、一个测筒、四个电感式传感器和它的量测仪器—数字位移计组成。
三是测点安装,在预定量测部位,用特制直径140毫米钻头,钻一深40厘米的钻孔,然后再在此钻孔内钻一同心的直径为48毫米的小孔,孔深由试验要求确定,钻孔要求平直,并用水冲洗干净;矫直钢丝,并截成预定长度,将钢丝连接在钻孔锚头上;把锚头末端插入安装杆,然后将锚头推进到预定深度,在操作时要注意定向,避免安装杆旋转,千万不能将安装杆后退,以免安装杆和锚头脱落;紧固锚头,若用楔形弹簧式锚头,则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如果锚头不滑动,即可认为锚头已经锁紧;若用压缩木锚头,则等待压缩木吸水膨胀后,亦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若拉不动,则可认为锚头已经紧固;重复以上2、3、4操作步骤,安装剩余锚头,每根钢丝必须穿过楔形弹簧式锚头上的环或压缩木锚头中间的铁管,要注意避免钢丝互相缠绕;把与各锚头连接的钢丝分别穿过测筒上的各个导杆,并把测筒的上筒用固定螺丝、木楔及水泥砂浆固定在孔内,然后拉紧钢丝,并用螺母夹紧在各个导杆上,这时要注意调整导杆距离,使之有15毫米的伸长量;把下筒与上筒相接,并用木楔塞紧,若是电测下筒,还需仔细安装,调整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量程,并引出电缆,盖上盖板。
当试验点离开挖面很近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爆破飞石损坏电缆及测筒;
四是开始初读数(如果用百分表测读,应每次打开盖板)。
为保证读数的稳定性,第一次读数的建立应不小于24小时;
五是开始阶段,每天应至少进行一次测度测读,随着开挖面的远离,测读间隔时间可以酌情延长。
六是量测与计算,将钻孔伸缩计测筒上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与数字位移计连接,并打开位移计电源开关,即可进行读数。
然后根据实际位移与读数的标定数字回归方程,即可算出钻孔伸缩计四个测点的实际位移。
1.2.3.11锚杆应力
锚杆内力量测采用光纤式表面应变计,每个锚杆安装4个表面应变计,且等分锚杆长度,全断面选取4根锚杆进行量测。
锚杆上留有凹槽,仪器安装后将光纤数据线置于凹槽内使数据线得到保护,仪器底座与锚杆的连接面上用氧弧焊焊接,光纤数据线用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上置于防水板背后,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侧引出,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
为使锚杆能够顺利打入钻孔内,在安放钢筋表面应变计的位置,将锚杆直径适当缩小。
在埋设仪器前先将选定的锚杆进行加工,将需要焊接仪器的地方打磨平整使仪器安装后不扩大锚杆的断面积,以此来保证仪器在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1.2.3.12围岩压力和两层衬砌间压力
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及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的接触压力采用压力盒进行量测。
压力盒埋设时,用水泥砂浆将底面摸平,将压力盒放入其中使压力盒底面与水泥砂浆全截面接触,在压力盒四周撒上干沙,然后用水泥砂浆将压力盒固定。
再在孔周围钻四个小孔,用十字交叉的耙钉将压力盒固定在孔内。
压力盒引出线固定于洞内适当位置,并做好保护工作。
施工时用便携式读数仪读数。
1.2.3.13二砌钢筋及初支钢支撑应力
隧道二次衬砌及初支钢格栅应力采用钢筋计进行量测,测点内外成对布设。
安装前,在待测部位焊接钢筋计,焊接过程中注意对钢筋计淋水降温,然后将钢拱架安装立好,安装后注意将导线集结成束保护好,避免在洞内被施工所破坏。
通过测量初支以及二次衬砌的钢筋应力,根据测量值绘制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在横断面图上以一定的比例把内力值点化的各钢筋计分布位置,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形成初支以及衬砌的弯矩图。
1.2.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1.2.4.1实测资料记录
细的观测记录、观测时的环境、开挖情况是资料整理的基础,应与成果报告同时提供。
每次观测后,异常的观测数据应随时(不超过24小时)提交观测成果,否则每周提交一次监测周报。
对各物理量值按各类仪器的工作特征,埋设情况进行修正。
绘制各量值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曲线。
1.2.4.2实测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根据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曲线,划分急剧增长段、缓慢增长段及基本稳定段,判断其稳定程度及提出对下部施工预报的意见。
实测资料经过分析后,确定各物理量的绝对值,变化速度、变化加速度、坡度等四个指标,作为判断稳定的标准值。
经过相关分析,找出各物理量和时间进尺的关系,推算各物理量随开挖进尺、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
整编成果应考证清楚、项目齐全、数据可靠、方法合适、图表完整、说明完备。
监控量测报告应包括工程情况说明,巡检和仪器监控量测情况说明,监控量测资料分析结果,观测对象工作状态及改进意见等。
待工程竣工后应提交一份完整的施工期间的监测报告。
1.3明暗挖车站
1.3.1车站明挖部分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见图5.1-2。
图5.1-2明挖监测点布置图
1.3.2车站暗挖部分监测点布置
暗挖部分其监测点的布置见图5.1-3。
2区间监控量测
2.1盾构区间
2.1.1监测目的
了解和掌握施工过程中地表隆陷情况及其规律性。
了解盾构掘进过程因地表隆陷而引起的建筑物、地下管线下沉及倾斜情况,确保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
图5.1-3暗挖监测点布置图
了解地层不同深度的垂直、水平变位情况。
了解施工过程中水位变化情况。
了解围岩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管片衬砌的变形情况,实现信息化施工。
通过对周围环境等的监测,掌握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和房
屋沉降变化数据,分析出周围环境的变形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将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确保盾构法施工隧道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安全;与此同时,隧道自身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形和位移,必须加以监测,以确保隧道本体免遭破坏。
2.1.2监测的主要项目和监测频率
根据招标文件以及相关规范,在盾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的项目有:
地表隆陷、建筑(构)物监测,地下管线沉降监测、隧道管片垂直及水平变形。
各种观测数据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为合理确定盾构施工参数提供依据,达到反馈指导施工目的。
盾构区间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见表5.2-1。
表5.2-1盾构区间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表
必测项目
1
隧道收敛和拱顶下沉
水准仪、水准尺、钢尺
每5~1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2条水平测线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0m时:
1次/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m时:
1次/2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m时:
1次/周。
2
地表沉降
水准仪、水准尺、钢尺
盾构始发段100m范围内,每20m设一断面。
其余地段,每30m设一断面。
同上
3
地下管线变形
水准仪、水准尺、钢尺
根据需要布设
同上
选测项目
1
土体内部位移(垂直和水平)
水准仪、磁环分层沉降仪、倾斜仪
每30m设一断面,必要时需加密
同上
2
衬砌环内力和变形
压力计和传感器
每50~100m设一断面,必要时需加密
同上
3
土层压应力
压力计和传感器
每一代表性的地段设一断面
同上
2.1.3监测点布置
盾构区间监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5.2-1。
联通通道监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5.2-2。
2.2TBM区间
2.2.1监测目的
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掌握施工过程中工程自身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
图5.2-1盾构区间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5.2-2联络通道监测点布置示意
通过了解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采取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沉降,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面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
通过监控量测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监控。
通过监控量测进行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
积累资料和经验,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自身变形(或受力)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2.2.2监测的内容
2.2.2.1监测项目的选定原则
监控量测的项目主要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围岩类别、跨度、埋
深、开挖方法和支护类型等综合确定。
而且,在工程施工中进行量测,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信息,而是把它作为施工管理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量测信息应能:
确切地预报破坏和变形等未来的动态,对设计参数和施工流程加以监控,及时掌握围岩动态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预估最终位移值、根据监控基准调整、修改开挖和支护的顺序和时机等)。
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如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重要参数(初始位移速度、作用荷载等)。
监测项目的选择过程中同时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技术成熟,数据稳定,抗外界干扰小的监测项目。
2.2.2.2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为:
地铁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以及工程结构外缘两侧30米范围内地下、地面建(构)筑物、过站、重要管线、地面、道路以及既有线路的安全监测。
2.2.2.3监测内容
地表道路沉降、地面重要建筑(构)物的沉降、倾斜和开裂、地下重要管线的沉降、桥梁墩柱(台)沉降及差异沉降、既有铁路与轨道沉降、围岩与支护结构状态、拱顶下沉、净空收敛、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压力、钢筋格栅拱架内力、岩体爆破地表质点振动速度,以及地下水位观测等内容。
2.2.2.4监测项目控制值
监控量测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监测项目选取控制值,对于每一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都要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设计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选取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
对于一般地段的项目控制值,设计结合有关规范、规程、设计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选取等给出的项目控制值的基本值,具体可分为:
区间隧道监控量测项目控制值见表5.2-2区间隧道监测项目及控制允许值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铁 工程施工 监控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