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docx
- 文档编号:1000951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5KB
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docx
《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
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十五”及2010年
发展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贯穿力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促使人类生存和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工业革命。
信息技术带动了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加速了制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与制造全球化。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趋势。
我国制造业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全球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制造业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使宝鸡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宝鸡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求。
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将充分发挥宝鸡工业、部省属企业的科技优势,营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社会氛围,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在制造业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渭滨星火技术密集区、金台、虢镇、蔡家坡科技园以及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畜牧业优势行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整体上促进宝鸡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宝鸡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西部姜炎文化发祥地与经济中心,宝鸡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不仅可以发展宝鸡制造业,对西部其它省区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
一、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全市已初步建成了以数字化、光纤化为主体的传输支撑网络,公用网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
“九五”期间,本地网交换容量达338000多门,出局电缆数超过1830公里,计算机分组交换网和DDN网用户端口上千个,已基本建成的高速、安全、可靠的光纤线路可满足制造企业计算机网络化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建设迅猛,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独立注册域名的信息网络近160个,科技信息网、公用信息网、工业经济、金融信息网等计算机互联网络区域结点已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物价网、人才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经济、金融信息网、工业企业网等网络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以市政府为主,各委、办、局联网的政府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政府内部网已实现市政府与各委、办局互通运行,政府机构信息收集、交换、发布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政务、统计、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科技、教育进步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属区县经济信息网基本建成。
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进展
宝鸡建立了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框架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
3、制造业企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较快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意识增强,已有100多户企业上网,并在不同程度上建设引入了计算机网络,组建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一些企业有自己的IP地址,直接与Internet相连,部分企业通过简单的电话拨号方式与Internet相连。
在宝鸡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中,企业局域网规模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在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有数百台计算机相连,某些中小型企业也有数台、几十台计算机相连。
如:
秦川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研究院、采购办、计划处等公司主要部门155台计算机相联;长岭机器厂将公司20个部门200台计算机相联;中铁宝桥有限有限公司将公司8个部门38台计算机相联,都有自己的WEB主页。
4、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取得明显收效
在制造业信息化实施进程中,CAD设计软件在产品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甩图板,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便于协同设计工作,初步实现了流程再造,加强了企业集成,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铁宝桥公司应用了西电的E-MCAD、AutoCAD系统,2D绘图所覆盖的产品比例占95%,数控化设备16台,陕西机床厂CAD系统100%应用在洗衣机产品中,数控化设备15台;宝鸡机床厂应用3DSolidWorks2000系统,产品覆盖率100%,数控化设备34台;秦川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了2D和3DAutoCAD、华正CAD、PRO/E,其中2D产品设计占40%,3D占60%,CAPP占20%,数控化设备44台;长岭机器厂应用了2D和3D机械CAD、电子CAD、建筑CAD,3D产品设计占80%,工艺管理中应用了CAPP,其比例占30%,部分采用了CAM。
企业在应用3C(CAD、CAPP、CAM)应用软件及数控设备中,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增加。
5、企业信息化人才逐步增加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建设的提升,一批大中型企业培养和引进了越来越多的相关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相关的产业、机构的信息化人才也在不断增加。
(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产品制造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入
产品设计技术相对应用得好的是计算机辅助绘图。
在宝鸡制造业大部分企业中,都有CAD应用系统,但CAD主要应用于将手工绘图改为计算机绘图,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开发中,而在CAE、CAM、CAPP等方面应用较差,虽有少部分企业应用了有限单元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技术,但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国内外设计信息技术显得不足,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益生产、反求工程、快速成型、快速加工、快速加工模具制造等技术应用很少,而这些技术在产品开发阶段的研制过程中,包括产品改进中的快速检测与CAD重构,快速提供产品设计,提供功能测试,正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企业信息化制造设备少
在宝鸡市制造企业中,生产部门的设备趋于老化,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许多企业无DNC、FMC、FMS,没有实现设备网络化及与3C、信息规划与管理系统的通讯,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尽管一些企业有NC和MC,但传统设备还占主导地位,NC与MC的应用还是单机模式,数控编程仍采用手工方式,导致企业的数控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制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集光、机、电检测技术为一体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PM)在宝鸡的制造业企业很少应用。
就信息系统全局来讲,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在信息方面还未形成闭环控制系统,缺乏信息反馈,各自为信息孤岛。
正是由于信息系统缺乏集成性,企业的设计创意、生产的数量及采购量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库存费用。
就当前电子商务系统运用而言,制造企业很少有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仅有长岭机器厂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能提供自主的因特网服务;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营销部已与因特网联接,并已建立了自已的网站。
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还是空白。
4、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制造业企业主要运用信息技术于财务管理,多数企业尚未涉及人事管理、供销管理、质量管理、企业资源管理方面,ERP企业很少运用,对于深层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建模、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系统尚未应用。
对于适应市场对产品需求和产品制造的产品数据管理PDM和物流管理系统,企业很少应用。
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目前,长岭机器厂正筹划应用ERP,秦川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宝桥公司在人事、财务、供销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化。
5、缺少高级信息化人才和科研投入不足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人才有所增加,但是,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特别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现有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企业信息化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大量的信息化人才。
往往企业初期信息化容易,但后期的深层应用与系统的维护给企业带来不少问题,这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无法深入开展下去。
据调查,宝鸡制造企业的R&D经费占年销售额0.81-5%,有些企业比例达13%,但其绝对数量还是很低,信息化投资能力有限,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4-17.6%,而科研人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比例更低。
人才与科研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我创新的信息化技术非常少,自主创新能力差。
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
“十五”期间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陕西装备制造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输变电设备、飞机制造、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工具5个优势行业和13类特色产品为发展重点,这为宝鸡市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从未来信息化趋势来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使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紧密结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目前,全球信息化正处在经济结构和格局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的初期阶段,国内发达地区,正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因此,必须抓住机遇,科学规划,瞄准目标,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国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国家“863计划”中的CIMS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
宝鸡市地处西部,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宝鸡是陕、甘、川三省的结合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成为联结我国中原、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都有较好的通达性。
宝鸡还是陕西关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展的西部龙头,有国家级开发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园区,又是我国著名的钛城,国防建设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为宝鸡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且由于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成本也在逐渐下降,企业将能在经济上承受信息化建设的费用,这对宝鸡市制造业企业缺少资金无疑起到了弥补作用。
3、宝鸡市部、省属企业科技实力雄厚,研发能力较强,国家尖端技术的军事工业优势明显,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技术装备。
宝鸡是我国重要的航天航空、电子通讯、仪器仪表、钛材制品、输油管材、石油钻探装备、数控机床、钢桥梁、高压真空开关、特种车辆等科研和生产基地。
已形成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畜牧业四大优势产业。
全市现有各类部、省属企业75家,工程技术人员占全市工程技术人员的55%,民品产值占军工企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已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的八大重点产业门类。
宝鸡还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现已具备了冶金、机电、仪器仪表、电力装备、输油、钻探、特种车辆、钢桥梁等装备行业基础。
4、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宝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科技依托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微电子所、航天总公司504所等高校院所均有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研发实力。
这些单位大都与宝鸡市的制造企业保持着合作关系,为宝鸡市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是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的可靠依托力量。
5、宝鸡市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日益提高
部分在信息化建设中搞得较好的企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铁宝桥公司在设计方面利用CAD系统,不仅开发国内市场,还积极开拓了美国市场,长岭集团公司在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已率先迈出了一步,秦川机床厂数控车间设备已实现网络化,数控车间与3C系统可实现通讯。
这些企业已成为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力量,带动了其它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企业已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为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正确定位,加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与基本方针
1、基本思路
宝鸡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指导方针,以宝鸡市五个特色园区(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渭滨星火技术密集区、金台科技园、虢镇科技园、蔡家坡科技园)、四个重点行业(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畜牧业)的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抓好80家重点示范企业,建立3个技术服务中心,培育3—5家信息化中介服务公司,推动四个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构造区域集成服务平台,带动全市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建立产品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系统,带动全市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发畜牧专家智能系统,带动全市畜牧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开发和推广适用于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制造、畜牧企业的管理软件,带动全市重点企业群体的信息化建设。
2、基本方针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加速对制造业的升级,并实现制造业的战略调整。
(2)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政府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宣传的同时,注重培育信息化市场体系及需求,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筹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使信息化建设规模和水平与宝鸡市制造业发展相适应,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3)高起点建设,跨越式发展。
针对未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注重与国际接轨,高起点地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4)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优先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影响最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化工程。
认真分析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并努力加以解决,并通过重点支持和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形成辐射效应,逐渐形成规模,以推动我市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5)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信息网络建设、交换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等工作,要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支持各企业、各单位联合建设,相互分工,相互协调,相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6)完善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并重。
加快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坚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健全适合宝鸡市实际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并根据宝鸡市信息化的发展,不断予以完善。
(7)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勇于创新和发展制造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机制;同时要跟踪、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8)开放市场、鼓励竞争。
逐步开放信息化建设市场,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加强国际合作,并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科学管理方式,加速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实施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为:
构造区域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各类制造企业的应用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以五个示范园区和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畜牧业四个重点行业为龙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我市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通过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力求经过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完成4个行业示范工程,30家企业示范项目,建立3-5个技术服务中心,培育3-5家信息化中介服务公司,使制造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宝鸡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应用工程使宝鸡市主要制造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50%,年经济增长率提高5-10%,将宝鸡市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以制造业为基地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2、“十五”具体发展目标
(1)进一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设备制造业、软件系统集成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
继续抓好宽带(高速)主干网和接入网建设,特别是服务于企业的宽带网接入网的建设,实现各种专、公用网的互联与转换。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联网。
加强信息化设备制造业、软件系统集成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政府部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管理。
管理业务的80%可直接在专网上进行,90%的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得。
继续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在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中,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实现设计、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的信息化,建成电子商务系统基本框架,实现信息共享。
(3)制造业企业强化数字制造(含虚拟制造、网络制造、模拟仿真和虚拟测试等)。
重点企业初步实现在高度交互、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新一代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测试和网络制造,这将会使制造技术和制造产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宝鸡市制造企业用CAD/CAM/CAE/CAPP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生产,科研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间的合作,从而增强企业界的应变和生存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柔性制造。
3、2010年远景目标
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高速(宽带)主干网,完善公用信息交互平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基础设施达到满足制造业现代化先进水平的需要。
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取得重大进步和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得以加强。
“数字制造”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的应变能力、协同能力得到加强。
三、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和环境建设
技术服务体系和环境建设旨在创建技术服务、培训和咨询的支持环境,主要内容是建设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中心、技术推广咨询中心以及相关的面向行业和园区的中介服务机构。
以企业服务网为依托,建立园区网络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企业上网、网上培训、信息查询、项目申报、商业推广、企业协作以及供求撮合等服务。
针对企业的需要,与其他关联行动结合,开展电子商务试点。
在园区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搭建行业和园区电子商务平台。
同时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规范各个层次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模式。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协调会议制度,设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基金,分层次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从税收、企业评优等方面具体制定,旨在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奖励政策。
建立鼓励企业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激励机制。
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定期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会议,定期召开行业和园区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
设置企业信息主管,并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机制创新结合起来。
(二)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
(1)建设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系统及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培训和推广。
在我市建立产品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中心,主要是为我市的五个园区、四个重点行业的制造企业群提供服务,有效地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率、缩短产品或模具设计、制造周期、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制造企业群的产品创新能力。
抓住区域、特色行业集群的整体发展趋势,建设和利用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异地设计制造、电子商务等共性技术,提高区域、行业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2)建设基于广域网的企业间协同商务平台
在现有的先进制造技术、企业信息化等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依托陕西省CAD/CIMS服务中心及有关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组成网上联盟。
向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
(3)开发畜牧业专家智能系统
智能化畜牧专家系统作为畜牧业现代化的载体,传播各类实用的养殖知识和畜副产品深加工的高新技术成果,模仿人类的推理过程,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向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与决策方案,畜牧业专家智能系统的开发以智能化布尔羊专家管理系统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牛、猪、禽类等专家智能系统,以加快宝鸡“畜牧大市”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分层次开展五个特色园区、四个重点行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推广工程
1、实施园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结合园区企业特点,实施园区(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将宝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渭滨星火技术密集区,金台科技园、虢镇科技园、蔡家坡科技园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园区,重点开展以网络化共性服务的应用示范工程。
利用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园区内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针对宝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个科技园区的发展,采用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制造业群体优势,盘活存量,促进产业链的形成,用3—4年的时间,建成数字化园区,实现园区管理信息化、区内企业信息化。
(1)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宝鸡高新区以建设数字网络化为目标,使宝鸡高新区成为我国一流、具有持续追踪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园区,成为陕西省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西部的龙头,宝鸡市的金融、信息和商务中心。
区内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①基础网络建设;②人才交流网络;③招商引资管理系统;④电子政务工程;⑤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系统;⑥高新区资源信息网;⑦企业ERP系统。
(2)渭滨星火技术密集区
依托陕西高校、科研院所、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建立和完善区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在区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搭建区内制造业信息化网站;根据制造企业产品特点和宝鸡市制造业数据中心布局,建立可供共享的公共零部件或元器件的数字化数据库。
推广应用CAD技术、ERP系统,通过对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咨询服务和信息化系统集成,组织力量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实现良性发展。
(3)金台科技园
金台科技园定位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集工业、商贸、游乐、文化于一体的,环境优美的经济新区和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区,建成四个星火技术产业小区:
(1)陈仓化工建材产业区(以东岭钢铁集团为龙头企业);
(2)福临堡机电一体化产业区(以叉车厂为龙头企业);(3)店子街食品加工小区(以肉食品加工厂为龙头企业);(4)宝平路消防器材产业区(以宝鸡消防器材总厂为龙头企业)。
利用各产业区龙头企业的科技优势建立区域制造业信息网络,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推广应用CAD/CIMS技术,引导实施网络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帮助企业建立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企业财务、销售、采购、供应、库存、设备、生产计划、质量等管理系统。
(4)虢镇科技园
虢镇科技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医药、食品、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以陕西机床厂为龙头企业,针对区内企业现状,在陕西机床厂建设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园区各制造企业推广应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时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实现企业业务管理下OA办公自动化,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
(5)蔡家坡科技园
园区建立将以发展重型载货汽车、专用汽车、包装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在区内建立产、学、研结合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大型企业——陕西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齿轮厂、西北机器厂、渭河工具厂的科技优势、基础设施资源优势,以陕西汽车制造厂为龙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宝鸡市 制造业 信息化 规划